本文選自2015年10月17日《河北工人報》
在《夢溪筆談》中曰: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這段言簡意賅的文字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關于活字印刷術的最早記載,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自始至終都是炎黃子孫為之驕傲和自豪的緣由。印刷業,亦成為中華民族智慧和技藝傳承的載體,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河北新華第一印刷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印刷一廠)作為我省印刷行業的“鼻祖”,在77年的成長變革歷程中,屢經風雨洗禮、緊跟時代變遷、不斷銳意改革,雖已“古稀之齡”卻依舊朝氣蓬勃,巍然屹立于我省印刷行業創新發展的潮頭,續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華彩篇章!
■神主畢升伴妙音 模糊歲月尚堪尋
印刷一廠位于保定市蓮池區瑞祥大街,采訪時正趕上修路,道路封閉了一半,人車通行凸顯逼仄。記者驅車小心行駛,進入廠區后眼前豁然開朗,風景也陡變:老舊的紅磚房夾雜于現代高樓之中,稍顯古樸陳舊;五、六十年代建起的廢棄鍋爐房帶著年代痕跡孤獨聳立,無言訴說著歷史滄桑;甬路兩側古樹參天,綠蔭如蓋遮擋著初秋的艷陽;職工食堂也顯露出上個世紀的風貌,高大房梁配水泥地面;先進的印刷機發出轟轟鳴響,偶有著工裝的工人們出入穿行……廠區內漫步,總有這樣混含著現代文明與歷史軌跡的景致撞入視野,讓人禁不住產生時空幻化的錯覺,不知身處何處。回神細想,這大概就是印刷一廠經過歲月沉淀、浸染后所生發出的天然氣質吧,渾然天成,和諧統一,卻又隱藏了無數值得追尋的故事……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
印刷一廠1938年9月10日始建于任丘縣陳王莊村,由新華印刷廠和抗戰學社共同演變而來。工廠的誕生復雜而多變,卻又在支持抗日戰爭宣傳、打擊日寇侵略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38年9月10日,《導報》社、印制《導報》的新華印刷廠、青塔書店、抗戰學社同時掛牌宣告成立,印刷一廠雛形就此誕生。(插入圖3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廠門)
當時的新華印刷廠主要任務是印刷報紙,有時也印刷黨的文件和資料。全場職工100多人,廠內設有鑄字、排字、鉛印、零印、裝訂等工序,工人們每天除了揀字、排版外,還得搖機器輪子搞印刷,當時沒有電,機器只能用手搖,搖動巨大的印刷機常常讓工人們體力消耗很大。工人們在工作時,常常聽到外面槍聲陣陣、炮聲隆隆。但大家只要想到能為抗日戰爭出力,渾身上下都充滿干勁兒。耄耋之齡的離休干部何永安回憶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仍感慨不斷:“抗日戰爭時期,職工們是真拼呀。吃糠咽菜、挨餓受凍都是小事,每個人都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隨著抗日戰爭進入持久戰階段,印刷一廠也開始了游擊印刷、地下印刷的特殊時期。何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依然清晰記得民族存亡之際印刷企業職工不畏生死的頑強堅守。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印刷一廠度過了戰爭時期的艱難歲月,沐浴著新中國成立的曙光,以百倍激情投入到企業建設中去,從建設初期的百廢待興,到發展中期的成績斐然,以不斷自我突破之勢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蛻變,欣欣然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遷入保定市后,印刷一廠曾經歷數次更名,一次搬遷,每次調整都為企業帶來了發展潛能。1950年11月,河北人民出版社與印刷一廠合署辦公,工廠更名為“河北人民出版社印刷廠”。此后,工廠更新設備,從上海引進技術人才,到1958年秋季,工廠停止對外承攬業務,全面承擔印制河北省中小學課本和河北人民出版社本版圖書的任務,印好課本成了企業生產的“頭等大事”。
在離休干部張鋼瑞家里, 88歲的張老說起當時的情景還滔滔不絕,“開始工廠印刷能力有限,絕大多數課本印不了,都是讓北京、天津等地大型印刷廠代印。企業領導著急了,總這樣可不行,得想辦法呀。于是,1960年,經過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同意,工廠與北京西四印刷廠合并,西四印刷廠130臺印刷設備、219名職工都從北京遷來保定,企業規模壯大不少。”據印刷一廠廠志記載,“到1966年,印刷一廠已經擁有制版、鉛印、裝訂、膠印等6個生產車間,成為一個綜合性印刷廠。全省50%的中小學課本印量都能獨立完成。”
1978年12月4日,印刷廠再次更名,廠名變更為“河北新華印刷一廠”。此間,印刷一廠還完成了一次搬遷,從保定南關搬到了原河北省體育專科學校舊址。
搬進了新廠區,有了新廠名,伴隨著改革開放清晰的號角聲,印刷一廠走上了發展快車道,迎來了屬于自己的豐收季節。
收獲是在不斷自我完善和不斷改革中完成的。1985年,企業陸續實行廠長負責制、工資總額同上繳利稅掛鉤的承包經營制等,從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試水,企業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進入20世紀90年代,企業開始廣開門路辦三產,建立造紙廠、設立實業公司和附屬加工廠等,企業效益節節攀升。“有錢”后,印刷一廠陸續引入國外先進設備擴大生產,到1995年,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制版2萬塊,照排1.5億字,書刊印刷55萬令,書刊裝訂65萬令,承印了省內及天津、北京等30多家出版社的黨政、科技、文藝書刊、商標廣告等業務,1996年,印刷一廠有217種產品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印刷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認定為優質產品,截至1998年年底,企業已成為擁有1400多名職工,6個生產車間,3個輔助車間,擁有國內外86臺(套)先進設備的大企業,產品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河北印刷業的翹楚。
2000年8月,印刷一廠標志性建筑“印刷大廈”正式投入使用,記者采訪時看到,大樓歷經風雨,有些墻面已斑駁,大廈早沒了當年的恢弘氣勢。但記者仍能從總建筑面積33331.1平方米,建筑高度23.95米,可容納制版、印刷、裝訂等各工序車間的文字簡介中體味到大廈曾經的卓爾不凡。辦公室工作人員說:“印刷大廈可是當年我省同行業中數一數二的綜合性建筑。”如今,作為時代符號,它已成為職工們內心無法磨滅的記憶。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
印刷一廠作為我省印刷業龍頭企業,它榮耀過、成功過,對未來,企業也報有美好遐想。但現實總是殘酷的,進入21世紀,印刷業市場競爭加劇,曾經傲視群雄的行業巨頭不斷感覺到競爭壓力,企業經營幾遇難關。怎么辦?是故步自封、維持現狀,還是勇敢去商海中搏擊一番,印刷一廠果敢選擇了后者。
從2005年起,企業決策層開始修正經營方略,增強市場應變能力,在計劃外業務方面大做文章。企業定下“規矩”:一方面抓好固定刊物、外埠教材、教輔等長期業務,保證客戶不流失;一方面拓展埠外市場,開發國外印刷市場,增加商業印刷和包裝印刷的市場業務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全廠職工凝心聚力,上下一心,將經營決策一以貫之,幾經努力,印刷一廠這艘大船再次揚帆遠航。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十數年,印刷一廠用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創新,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涅槃重生。如今,企業在書刊、包裝、塑印三個領域齊頭并進,再做行業先鋒。今年,印刷一廠還將搬遷新址——河北數字印刷產業園(保定基地),產業園包括出版發行、印刷復制、科技開發和產業物流四大功能,職工們的工作區實現了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可以實現從印刷產品的出版源頭到裝訂運輸的一條龍服務,是我省最具規模的數字印刷產業加工基地。與此同時,與職工們相伴半個世紀的老廠區也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許多老職工都對此依依不舍,何永安老人說:“搬遷前還要回廠里看看,我這一輩子都和印刷一廠有關,青春、奉獻、熱愛……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刻骨銘心。”而對搬遷后的現代化新廠區,許多職工也充滿期許,年輕的車間主任王冬表示:“在科技化新廠區里,我要和工友們一起勤奮工作,希望能見證印刷一廠新的騰飛。”
無論舍與不舍,有些結果總是無法拒絕。就像年初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樹青在新年獻辭中告訴所有職工的:“企業要在探索中行進、在創新路上追尋、在自我完善中覺醒、在體制變革的利刃下破繭成蝶。”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帶著對未來的篤定,讓我們期待,印刷一廠在發展的新征途上能再創佳績、再續輝煌。
|